跳到主要內容區
:::

四年級_大甲芋做「粿」做「糕」認識臺灣節慶飲食文化!

發佈者 : 營養師
三年級孩子食農結合自然領域課程,從菜園到餐桌已有完整的體驗,對季節蔬菜、食育知識和烹飪技能藉由實作有更多的了解和認識。升上了四年級後結合農糧署「食米學園計畫」想要提升孩子對臺灣傳統節慶和米食的連結、融入大甲在地「芋頭」製作節慶美食「芋粿巧和芋頭糕」。課程中我們帶孩子認識了:
1. 水稻生長加工歷程,利用「桶稻」種植說明120天的生長歷程。
2. 認識臺灣傳統米食文化和背後的故事,芋粿為什麼多加一個「巧」年節、春節或中元普渡為什麼要將芋粿擺上供桌?
3.翻轉芋頭的剩食命運,自己動手製作的「芋頭糕」和「芋粿巧」能否成功重建好形象
4.課後透過實作和互動遊戲了解更多不同米食料理的分類,加深美味記憶,提升好味覺的辨識力

孩子從講解時面露嫌惡的芋頭開始,過程中被紅蔥頭、乾香菇和芋絲拌炒的香氣吸引,一分為二的揉入糯米糰和拌攪在來米漿,體驗不同的米分類可有不同的做法,成品口感也不相同,最後品嚐軟綿或Q彈黏牙糕和粿時都露出開心的神情!成功翻轉芋頭命運~

除了芋粿和芋頭糕外,日常仍有需多米食料理是孩子總是分不清的,我們帶著孩子從錯題、解題到理解,也從實做、看辨識、品嚐到說出來,短短二節課孩子回饋滿滿,厲害的孩子們能覺察了解也喜歡,課程目標達成!感謝四年級老師們課堂支援和課程的延伸連結。
瀏覽數: